現在其實也稱不上
就看物件是甚麼
回過頭來說,誰小時候不單純呢?
也許在我的年代是如此
但我的年代也才要開始
就從巧克力來說吧
國小的時候,能從柑仔店買幾顆足球造型包裝的巧克力就該偷笑
放學回阿嬤家的路上就有幾間柑仔店
我們還是喜歡店老闆臉色好看些的那間
顧店阿婆會瞇著眼、皺著魚尾紋問你要買些啥
偶爾也就買個四五顆足球巧克力
不多,但夠玩一個下午
到家隨手拿張紙,好像也沒特別顧紙張乾淨與否
撕開足球花紋的鋁箔紙
一顆顆巧克力球在滾動
拿起一個小木樁還是啥的,一顆顆碾碎
說來真想不起來手上器物原本的用途是啥
球體裂成塊狀、塊狀再輾成粉狀
直到全成了細粉
俯身趴在桌邊
有一下沒一下的用舌尖舔著
不知道怎麼,這樣的吃法特別有成就感
也消磨了不少時間
結果就是晚上了還在做功課
到了國中,年紀長了些,零用錢也長了些
虛榮心沒準也長了些
也許是自小長的自卑情結在作祟
那段時間特別喜歡買便利商店的東西
進口糖果、進口巧克力、進口氣泡水
還是想不太起來當時怎麼就願意花了69台票買了瓶水呢
甚至也不太記得那水有沒有特殊的感覺
那時候對於巧克力的印象
德芙就挺了不起了
電視上廣告打得多,用了淺咖啡色絲綢滑順的概念
倒是真滑進了腦子裡
三天兩頭就想買一條,拿著吃著好像也長了些品味格調出來
可是天真爛漫
上高中,不算去了異地念書,總歸也是跨區
舉目所及沒個國中同學
(雖然對於國中放牛班也沒能指望些甚麼)
沒了舊情倒也乾淨
幾個禮拜相處下來,小圈子趨於固定,便跟 J 搭上了
說來也妙
高一時兩人的價值觀念幾乎對不上線
但至少大方向的理念和生活品味是相近的
J 的家境稱不上是特別有錢,但對於子女教育並不吝嗇
打小便四處出國遊歷,英語能力特別好
性子隨意,確有幾點擇善固執
(姑且算是善)
總歸來說,她確實影響了我的部分品味,打開了我的視野
大概從這時期以後我衣櫃裡才多出了點黑白以外的色彩
(JOJO大約也是這時候才多出了黑白灰以外的衣服)
巧克力嘛
這時因為她才接觸到了GODIVA之類的品牌
也因為她的影響,開始買板狀巧克力放抽屜裡,上課饞了就剝一小片,趁老師寫板書時塞進嘴裡
喜好開始偏苦、舌頭開始能分辨巧克力的好壞
由奢入儉難,大概就是這時開始的
不知怎麼就記得,一天她帶了一片巧克力,99%
說是她媽媽買的,卻不愛
那時對巧克力了解不深,咬了一口只差沒哭出來
夠澀了
她笑著的表情在我瞇起眼的狹窄世界裡特別鮮明
也許有吐掉、也許沒有
只記得當下我就堅定了以後只吃72%
大學能掙錢了,有自己的錢就想過得更舒服
四年來出國幾次
每次都會在飛機上的免稅商品雜誌裡特別挑幾款沒吃過的品牌
或是在免稅商品店裡打轉
吃了不少,也沒真記得幾個牌子
GODIVA、VALRHONA、La Maison du Chocolat
吃來吃去差不多也就那樣
我想,這就是味蕾的極限了
後來對巧克力失去興趣了,出國也不會特別買
開始有點厭煩巧克力在舌頭上化開的黏膩感
和堵在喉頭上的一絲苦甜
吃了總要漱口
挺煩的
最後一次對巧克力起興趣
是在公館的Henry & Cary手工巧克力店
一袋酸櫻桃黑巧克力,大概能開心一週
然後
然後就沒有了
由奢入儉難
但能拔除整個興趣
倒也乾淨
真要說對巧克力還有甚麼期待
約莫就是想看融化的巧克力滴在我阿誠哥的胸膛上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